7月22日将迎来大暑节气,这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,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。在这个"上蒸下煮"的时节,如何调养身体、平安度过伏天尤为重要。根据传统养生智慧,建议您遵循"吃2样,做3样,忌1样"的原则,让身体更好地适应高温天气。
【吃2样:消暑养生的时令食材】
1. 消暑第一瓜——冬瓜
冬瓜堪称夏季消暑圣品,其含水量高达96%,且富含维生素C、钾等营养素。中医认为冬瓜性微寒,具有清热解暑、利尿消肿的功效。推荐两种经典吃法:一是冬瓜排骨汤,将冬瓜与排骨同炖,既能补充蛋白质又不会过于油腻;二是冬瓜茶,将冬瓜切块与红糖熬煮后冲水饮用,是台湾地区流行的消暑饮品。需注意的是,冬瓜性寒,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食用。
2. 伏天第一豆——绿豆
绿豆被称为"济世之良谷",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尤为突出。现代研究显示,绿豆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,能有效补充随汗液流失的营养。最经典的吃法当属绿豆汤,煮制时建议:①不要用铁锅,以免发生反应影响色泽;②水开后煮10-15分钟即可,此时解暑效果最佳;③可搭配薄荷、百合等食材增强功效。对于体质偏寒者,可加入少量陈皮或生姜调和。
展开剩余67%【做3样:顺应时节的养生之道】
1. 午间小憩养心神
夏季昼长夜短,适当午睡能有效预防"夏打盹"。建议:①时间控制在20-30分钟为宜,过长反而会导致头晕乏力;②最好在11点至13点之间进行,此时心经当令;③避免直接对着空调或风扇睡觉。若条件不允许午睡,闭目养神10分钟也能达到类似效果。
2. 傍晚运动微出汗
很多人误以为夏天应该避免运动,其实适度出汗反而有助于排毒。推荐:①选择傍晚6-7点进行,避开烈日;②以快走、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为主;③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。需特别注意,切忌大汗淋漓,以"微微汗出"为度,否则易伤阳气。
3. 睡前泡脚祛湿气
民间有"夏天泡脚,暑湿可祛"之说。具体方法:①水温控制在40℃左右,不宜过热;②可加入艾叶、生姜等药材增强效果;③时间以15-20分钟为宜,至身体微微发汗即可。坚持这一习惯能改善夏季常见的食欲不振、困倦乏力等症状。
【忌1样:伏天最伤身的习惯】
最需警惕的是过度贪凉。具体包括:①空调温度不低于26℃,避免直吹;②冷饮每日不超过200ml,且要小口慢饮;③不用冷水冲澡,特别是运动后。这些行为会导致"外热内寒",引发头痛、关节痛、腹泻等问题。有案例显示,某上班族因长期吹空调导致面瘫,恢复期长达3个月。
【特殊人群调养建议】
1. 老年人:重点预防心脑血管意外,建议晨起喝一杯温水,避免过早外出锻炼。
2. 儿童:注意饮食卫生,可适当饮用酸梅汤、绿豆汤预防痱子。
3. 户外工作者:备足淡盐水,每2小时到阴凉处休息10分钟。
【节气民俗小贴士】
部分地区保留着大暑"晒伏姜"的习俗,将生姜切片晾晒后泡水饮用,可驱散体内寒气。另外,福建等地有"吃荔枝"过大暑的传统,但糖尿病患者应慎食。
大暑时节,人体阳气外发,阴气内伏,合理的饮食起居能帮助身体平稳过渡。记住这些养生要点,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调整,就能安然度过炎炎夏日。最后提醒,若出现严重中暑症状如意识模糊、抽搐等,应立即就医。
发布于:贵州省保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